普雷斯顿vs利物浦直播-普雷斯vs利兹
历史上的九月七日都发生了哪些重大?
1、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俄历1689年8月21日,清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仍属于中国领土。
2、哥伦比亚共和国建国
1821年 5月,哥伦比亚国在临时首都库库塔召开制宪会议,8月20日,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哥伦比亚国家第一部宪法。
宪法规定实行中央集权制共和政体,还通过一系列法令,宣布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及其子女,禁止买卖奴隶;规定公民享有平等权利,有言论、出版自由。
会议选举玻利瓦尔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桑坦德尔为副总统。
3、清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4、伦敦大轰炸
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
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
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别是柏林和重庆)。
5、巴西脱离葡萄牙而独立
1822年9月7日,在巴西人民强烈要求和葡萄牙议会的压力下,刚到达圣保罗伊皮兰加河畔的佩德罗拔剑宣誓“不独立,毋宁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布了巴西的独立。
当天他创作了《啊祖国,啊皇帝,啊人民》的歌曲,并亲自在当晚圣保罗的爱国集会上演唱,由合唱队伴唱,这首歌成为巴西的第一首国歌。
10月12日佩德罗称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并于12月1日举行了加冕仪式。
百度百科——9月7号
9.7是什么日子
1901年9月7日 《辛丑条约》签订
年9月7日,四川省巴中县由于扫盲成绩显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这是中国第一次荣获该组织的扫盲奖。
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4年9月7日,新中国摄影事业和**事业的奠基人、摄影家吴印咸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吴印咸是江苏沭阳人。他拍摄的作品《白求恩大夫》《延安文艺座谈会》《去重庆》以及**《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红旗谱》等都已成为中国摄影史和**史上的经典之作。
2004年9月7日,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发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
体育
1892年,拳击:詹姆斯·科尔贝特在重量级拳王争霸战中,在第21回倒对手约翰·沙利文。
1910年,速度滑冰:1932年冬季奥运会男子500米/1500米金牌得主、美国的约翰·谢亚出生。
1915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威廉·约翰斯顿击败莫里斯·麦克罗林,为1-6,6-0,7-5,10-8。
1931年,篮球:美国著名教练员阿尔·麦格威尔出生。
1940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艾丽斯·马布尔击败海伦·赫尔·雅各布斯,为6-2,6-3。
1940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唐纳德·麦克内尔击败罗伯特·里格斯,为4-6,6-8,6-3,6-3,7-5。
1941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罗伯特·里格斯击败弗兰西斯·科瓦茨,为2-6,5-7,6-1,6-3,6-3。
1942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小弗雷德里克·施罗德击败弗兰克·帕克,为8-6,7-5,3-6,4-6,6-2。
1950年,网球:意大利明星安德里亚诺·帕纳塔出生。
1952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莫琳·康诺利击败多利斯·哈特,为6-3,7-5。
1952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弗兰克·塞吉曼击败加德纳·马罗伊,为6-1,6-2,6-3。
1953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莫琳·康诺利击败多利斯·哈特,为6-2,6-4。
1953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托尼·特拉伯特击败小埃里亚斯·塞克萨斯,为6-3,6-2,6-3。
1957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阿尔希亚·吉布森击败路易斯·布罗,为6-3,6-2。
1958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阿尔希亚·吉布森击败达琳·哈德,为3-6,6-1,6-2。
1958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阿什利·库珀击败马尔科姆·安德森,为6-2,3-6,4-6,10-8,8-6。
1960年,田径:柳德米拉·舍甫科娃创造女子800米跑奥运会纪录,成绩为2分04秒3。
1969年,在10年世界杯预选赛的前两场比赛中表现不佳的波兰队在霍茹夫主场2-1击败荷兰队后,暂时扭转了本队的被动局面。
1969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玛格丽特·史密斯·科特击败南希·里奇,为6-2,6-2。
1969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罗德·拉沃尔击败托尼·罗奇,第二次包揽同一年内四大满贯赛事的冠军。
1969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业余组女子单打决赛中,玛格丽特·史密斯·科特击败弗吉尼亚·维德,为4-6,6-3,6-0。
10年,棒球:芝加哥白袜队在一日双赛中使用了创纪录的41名球员,但两场均遭到败绩。
10年,跳水:1988年、1992年奥运会女子3米板金牌得主、中国的高敏出生。
13年,F1赛场:杰基·斯蒂沃特夺得年度总冠军。
14年,篮球:NBA菲尼克斯太阳队前锋安东尼奥·麦克戴斯出生。
15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曼努埃尔·奥兰特斯击败吉米·康纳斯,为6-4,6-3,6-3。
17年,前利兹联队和威尔士队门将加里·斯普雷克成为最新卷入利兹队前任主教练唐·里维行贿案的人。
17年,在18年世界杯预选赛欧洲区第7组的一场比赛中,挪威队在奥斯陆主场2-1战胜瑞典队,这一结果使得本组的出线形势必须要到七个星期后的最后一轮比赛结束时才能明朗。挪威队必须要在最后一轮中击败瑞士队,才能获得阿根廷世界杯赛的参赛权。
1980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约翰·麦肯罗击败比约恩·博格,为7-5,6-1,6-7,5-7,6-4。
1980年,高尔夫球:贝斯·丹尼尔获得LPGA女子世界系列赛冠军。
1985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哈娜·曼德利科娃击败马蒂娜·纳芙拉蒂洛娃,为7-6,1-6,7-6。
1986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马蒂娜·纳芙拉蒂洛娃击败海伦娜·苏科娃,为6-3,6-2。
1986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伊万·伦德尔击败米罗斯拉夫·麦齐日,为6-4,6-2,6-0。
1988年,在匈牙利进行的欧洲冠军杯第一轮第一回合的一场比赛中,主场作战的洪韦德队1-0击败凯尔特人队。只有8000名观众到场观看了这场比赛。当天另外一场比赛中,布加勒斯特星队后来居上,在布拉格客场5-1大胜布拉格斯巴达队。
1988年,冰球:居伊·拉夫勒尔、托尼·埃斯波西托和布莱德·帕克进入国家冰球联盟(NHL)名人堂。
1988年,拳击:《纽约每日新闻》披露,前世界拳王麦克·泰森正接受治疗。
1990年,国际足联同意将1994年美国世界杯的几场比赛放在室内球场进行。
1991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莫妮卡·塞莱斯击败马蒂娜·纳芙拉蒂洛娃,为7-6,6-1。
1991年,综合:南非举办了25年中的首次国际体育赛事,比赛项目为体操。
1994年,游泳:由乐靖宜、吕彬、单莺、乐滢组成的中国队打破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的世界纪录,成绩为3分37秒91。
19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马蒂娜·辛吉斯击败维纳斯·威廉姆斯,为6-0,6-4。
19年,网球:在美国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中,帕特里克·拉夫特击败格雷格·鲁塞德斯基,为6-3,6-2,4-6,7-5。
1998年,在法国世界杯赛结束两个月后,贝尔蒂·福格茨宣布辞去德国队主教练职务。
2001年,网球:维纳斯和塞雷娜·威廉姆斯姐妹携手打入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成为大满贯赛事100余年历史上第一对共同打入决赛的姐妹球员。
2002年,网球:塞雷娜·威廉姆斯在美国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以6-4和6-3击败其姐姐维纳斯·威廉姆斯,夺得连续第三项大满贯赛事的冠军。
历史大事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812年,俄法博罗季诺决战。
1822年,巴西独立。
1853年,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4年,英国强迫西藏签署《拉萨条约》。
1911年,赵尔丰大肆成都市民。
1923年,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1927年,南昌起义军受挫。
1927年,在中南各地领导农民武装。
1952年,纳吉布掌握埃及大权。
1953年,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1956年,王蒙发表《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1966年,中央号召抓革命促生产。
15年,周总理生前接见的最后一位外宾。
17年,中小学教材清除“帮腔”。
17年,美国和巴拿马签署巴拿马运河新条约。
年,中国首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扫盲奖。
年,3000日本青年访华。
1988年,我国首次发射气象卫星。
1994年,摄影家吴印咸在北京逝世。
1994年,我国首次评选十大“扶贫状元”。
1995年,瑞典《每日新闻》报道1986年诺贝尔医学奖评选内幕。
19年,原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客死摩洛哥。
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大会召开
貌似问错地方了,来自://zhidao.baidu/question/180948756.html?si=3
足球场上最快红牌记录是谁的创造
《镜报》列出了足坛的十大最快红牌,其中大部分要以“秒”来进行计量。
第十:利亚姆-奥布里恩(曼联)、85秒
爱尔兰人奥布里恩“骄傲的”保持着两项老特拉福德的纪录,他是罗恩-阿特金森的最后一笔签约(1986年10月从山姆洛克队以50万英镑买进),还是曼联吃到红牌最快的人。
在1987年一月份和南安普敦的比赛中,奥布里恩在仅仅一分半钟时就被罚下场,他回忆说:“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草率的决定,那是比赛开始后的第一次铲球,我感到很失望,因为那是第一次对爱尔兰进行电视直播的比赛,我所有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观看比赛。”
第九:蒂姆-福洛尔斯(布莱克本)、72秒
在那时这是英超联赛创立后最快的红牌,布莱克本的守门员因为对利兹前锋布莱恩-迪恩犯规而被罚下。尽管开场仅仅两分钟就失去了守门员,但布莱克本仍然以1比1逼平了利兹,将自己在联赛榜首领先曼联的优势扩大到了5分。
对于主裁判罗杰-基福德来说,他得到的“报酬”也很特别,在那场比赛后,一名布莱克本的球迷冲入球场,试图攻击他。
第八:何塞-巴蒂斯塔(乌拉圭队)、55秒
老实说,乌拉圭人在世界杯上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但巴蒂斯塔在大赛中为他们写下了“新的纪录”。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和苏格兰队的小组赛中,他在开场不到一分钟就因为对戈登-斯特拉坎的粗暴犯规被罚下,这也是世界杯决赛圈至今没有被打破的纪录。
第七:贾森-克洛维(阿森纳)、33秒
在第一次出场时,所有的年轻人都会努力的试图给人留下印象,不是吗?但很少有人能像克洛维在19年10月份所做的那样。在联赛杯和伯明翰的比赛中,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在加时赛中被替换上场,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踢中了对方马丁-奥康诺尔的身体。可以想象,温格在谈到这次犯规时一定会操着他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说:“我没有看见”。
第六:马克-史密斯(克鲁)、19秒
在当时,克鲁队的守门员史密斯创造了足球联赛历史上的最快红牌,1994年三月在和达林顿队的比赛中,他因为一次战术犯规一开场就被罚下了。
第五:凯文-普雷斯曼(谢菲尔德星期三)、13秒
我们“名人堂”中的又一个守门员,有一种阴谋论是,普雷斯曼为了打破马克-史密斯的纪录而故意为之,当然这是玩笑。在2000年八月份和狼队的比赛中,他因为在禁区外故意手球而吃到了红牌,后来他宣称自己是用胸部停球的,但联赛发言人后来打破了他申诉的希望:“规则规定,只能对错误的身份识别、暴力行径和严重犯规的判罚提出申诉”。
第四:凯斯-吉莱斯皮(谢菲尔德联队)、12秒
桑德兰的梅勒替补出场后两分钟就被罚下,但这和吉莱斯皮的红牌相比不算什么。2007年一月份在和雷丁的比赛中,爱尔兰边锋在第53分钟时替补出场,直接走上去罚边线球,他在争夺界外球权的争议中肘击了对方的亨特,被出示红牌后又走下了场,整个过程只有12秒钟。如果考虑到那个界外球一直没有被扔进场来,那么他实际上是在零秒的比赛时间内被罚下的!
第三:朱塞佩-洛伦佐(博洛尼亚)、10秒
现在我们都知道,在意大利赛场上有不少的暴力、摔和拳击,但仅仅10秒钟就得到红牌,这实在是有本事。不过对于洛伦佐来说这不算什么,他知道如何做到,只要击打一名帕尔马球员并看着他瘫倒在地就可以了。任务完成!
第二:戴维-普拉特(切彭汉姆镇队)、3秒
2009年12月份,在英国南部联盟超联组地区联赛中,普拉特在刚开球时就双脚飞铲巴士利队前锋克里斯托弗-诺尔斯,直接被红牌罚下。该队秘书后来说:“戴维一开场就跳了过去,这类动作很容易伤人,裁判不得不做出处罚决定。戴维实际上是一个很和善的小伙子,但在那一刻他可能有点失控。”
第一:李-托德(克罗斯法姆公园凯尔特人队)、2秒
普拉特至少是因为危险的铲球而被罚下的,而托德则真正感受到了裁判的威严。在和东塔顿流浪者队的比赛中,他仅仅两秒钟就吃到了红牌,而且原因十分的离奇。
裁判当时用力吹响了开场哨,而就站在裁判边上的托德被响亮的哨声吓了一跳,顺口就说了一句脏话:“我X,真XX响!”没想到裁判立刻转过来,冲他出示了红牌!赛后托德委屈的说:“我并没有骂裁判,也没有骂其他任何人,而换了其他人也会像我这么做的,他的哨声差点把我的耳朵震掉了!”
请介绍《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作为自己第一部独立导演的戏剧作品,是在北京SARS疯狂肆虐的时候。那时候,我突然面对死亡或者是空荡的王府井大街或者剧场内80人戴上了白色口罩或者是我只能呆在家里,我恐惧了。坐在21层楼房的窗口前,我常常会想生命的瞬间与无期。那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我想,真正的战争无非是把我们内心的恐惧放大再放大吧,因为,我
们还是在“和平年代”里直视着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从大到零星的战争。我们隔山望去,战争依然进行着,无数贫民百姓在其中煎熬,战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与我们隔绝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一再的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通过SARS这场遭遇战,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社会越高级越精致越庞大,也就可能越脆弱,就象玻璃制品,表面上坚硬而华丽,但被不知名的硬物一碰,就会稀里哗啦。不光奇病怪疫,不安全的因素也在徘徊窥伺。
于是,我不止一遍的阅读《安妮日记》,我也想让更多以为我们可以安之若素生活的人阅读到她。
二、背景资料: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三、今天我们又要说什么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象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象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十三岁的安妮呢?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如:开场安妮刚来到这个密室,她会觉得“这儿象个小客栈,一个非常奇特的夏季公寓”;她会对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说“你知道我们快要忘记怎么跳舞了…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什么事都忘了”;她会从顶楼窗户去遥望“那儿是水上住宅……一个船夫和他一家人住在那儿……他们有一个小男孩,刚会走路,我真担心有一天他会掉进河里,我老看着他……”你会发现她的生活在密室中也如此丰富,以致姐姐都会由衷地说“我妒忌你是因为在早晨起床你已经有事要安排了。”……这种种欢快温暖的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明知极其困难的情况,过节时安妮还是为每个人准备了温暖人心的礼物。
同时,对于战争她会大声疾呼:“我们年青,玛格特、彼得,还有我!你们大人已经有你们的选择!但是看看我们……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想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可怕的事情,我们就得死。在每样东西……思想、希望……在每样东西,正在被毁灭的时候,我们要尽力去坚持一种理想。世界这样乱七八糟不是我们的错。我们还未出世的时候这些就开始了。”
对饥饿,安妮可以形容“肚子空空的,可咕噜咕噜,全是各种各样的调子。万达安先生是深沉而低调,象大提琴。彼得是高音,象是吹长笛。当我们围在一起吃晚饭时,好象一个管弦乐队在调音,只需要托斯卡里尼举起指挥棒,我们就可以演出华格纳的《女武神》了。
对彼得的喜欢,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我跟着安妮在每一处寻找这样的,希望她在温暖我的同时能温暖每个人,我决定把她在舞台上放大。我觉得更多是内心摒弃恐惧以外的东西——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不断地在寻找,有一天,终于在我筋疲力尽时,我找到更坚定的主题:在绝境中要不断看到自己制造的希望与美好,虽然最终走向毁灭。
四、我们如何去做
在明确内心的需要后,我确定演出的完整性要达到写实与表现的完美结合,在大的极致残酷情境下,去表现最真实的人的内心情感与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处表现写意,细节内容写实。总体走现实主义的路子:以写实的手法、生活化的语言,遵循生活的逻辑,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达到对普通人的关注。这应该是一出打动人内心深处的戏剧。--话剧《安妮日记》导演—姬沛
回答者:冰蓝不二 - 秀才 二级 8-24 16:58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参考资料:
://ent.sina.cn/h/2003-10-20/2110217905.html回答者:┝嗳情√_A46 - 试用期 一级 8-24 17:04
安妮·弗兰克[德国]
来源:绿土地 作者:文坛编 日期:2005-10-27 19:10:21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奥托·弗兰克(Otto H.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著 海南出版社 19.8元
内容简介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前言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后记
1944年8月4日,大约十点到十点半之间,一辆车子在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号门前停车,车中走下几个人:全身制服的纳粹党卫队中士卡尔·约瑟夫·席尔柏包尔,以及至少三名荷兰籍安全警察,后面这几人武装,穿便衣。一定有人向他们通风报信。
他们逮捕了所有藏在密室里的人,以及帮助他们的维克多·库格勒与约翰斯·克莱门两人——没有捕到蜜普·吉斯与伊莉莎白(贝普)——且搜索贵重物品与现金,全部没收。
库格勒与克莱门被捕后,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1944年9月11日,他们未经审判,被解往荷兰阿莫斯弗特一处集中营。克莱门因为健康不良,在1944年9月18日获释。他从此住在阿姆斯特丹,1959年过世。
库格勒1945年3月28日被送往德国强迫劳动的时候,和几位囚友逃脱。他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莉莎白(贝普)·弗斯库吉尔·维杰克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蜜普·桑特洛席兹·吉斯目前还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詹已于1993年去世。
密室八人被捕后,立即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然后解往威斯特波克,该地在荷兰北部,是专门监禁犹太人的一个中继站。就在这天被解送,三天后抵达奥希维兹集中营(波兰)。
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词,赫曼·凡·佩尔斯(凡·丹)1944年10月或11月被送人奥希维兹营中的毒气室毒死,就在毒气室拆除前不久。
奥古斯特·凡·佩尔斯(皮特洛尼拉·凡·丹)被从奥希维兹解往贝根贝尔森,再解往布亨瓦德,1945年4月9日送到特雷希恩市,后来显然又转到另一处集中营。可以确定她没有活下来,只是遇害日期不得而知。
彼得·凡·佩尔斯(凡·丹)1945年1月16日被迫参加从奥希维兹到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矛特豪森丧生,距这个集中营获得解放只有三天。
富利兹·费弗(杜瑟尔)被从布亨瓦德或萨克森豪森解往纽恩加姆集中营,1944年12月20日死于营中。
艾蒂丝·弗兰克1945年1月6日,在疲饿交加之中死于奥希维兹-柏克瑙。
玛各与安妮·弗兰克在那年10月底,被从奥希维兹解往德国汉诸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至1945年,由于卫生条件奇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数以千计营囚生命,玛各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不免。推定她是2月底或3月初去世。两个少女的尸体大概被弃置于贝根贝尔森的乱葬岗之中。这个集中营1945年4月12日被英军解放。
1944年9月3日,威斯特波克最后一批犹太人离营,他们八人之中,只有奥托·弗兰克活着走出集中营。奥希维被俄军解放后,他被经由奥德萨与马赛送回阿姆斯特丹。他在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这里住到1953年,移居瑞士巴塞尔与他一个姐妹的家人会合,后来他一个兄弟也来此居住。他后来与艾尔傅莉德·马可维兹·盖林格结婚,后者原住维也纳,也进过奥希维兹,丈夫与儿子在矛特豪森遇害。奥托·弗兰克1980年8月19日过世,过世前一直住在巴塞尔城外的柏斯费尔登,在这里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
《安妮日记》:记录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
2005年05月27日 07:5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25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1944年8月被人出卖,8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阅读。奥特把日记的内容给朋友们看,朋友们认为它应该被发表出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日记在荷兰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随后在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版,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汉斯说,1955年,人们将《安妮日记》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
汉斯还向记者讲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战结束后,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密室遗址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成立。
汉斯说,安妮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
14年,当汉斯来到博物馆工作时,每年的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
但奇迹发生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安妮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汉斯说,仅2004年一年,参观者总数就达到93.6万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数量超过了去年同期。博物馆为了方便游客,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
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汉斯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就会谈到安妮。”
二战前,大约有8万犹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的命运。安妮博物馆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曾有人质疑《安妮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历史,荷兰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汉斯对记者说,《安妮日记》对于荷兰小学生并非必读书,但在绝大部分荷兰小学,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历史,讨论二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阅读历史书,阅读《安妮日记》的兴趣被大?%F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