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物专区

北京人和首发阵容-北京人和vs苏州东吴分析

我国有什么名胜古迹的图

北京人和首发阵容-北京人和vs苏州东吴分析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 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古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24代皇帝的宫殿,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宫殿的群体。 2.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的万里长城,它体现了我们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3.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又称热河行宫,建于清朝是皇家别园。 4.兵马俑,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的皇陵,修建了36年之久,是一座雄伟的地下皇宫。 5.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白帝城,全长204千米,称峡江。 6.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城市。因为多玉桂树而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7.苏州园林,苏州是我们国著名的历史古城,有园林城市之称。 8.黄山,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它有泰山之雄,峨嵋之秀,华山之险,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等。 9.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为与杭州西部,又称西湖子,风景秀丽,具山水之胜,园林之美。 10.日月潭,日月潭位于台湾省南投县东玉山之北,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被誉为“双潭秋月”是台湾八大景点之一

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其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27年,现在已有地点25处,包括从距今60万年到距今1万多年的多个时期。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在周口店的活动时间大约从距今60万年前到距今20多万年前,共发现6具头骨化石、牙齿157枚,以及许多其他部位的骨头,分属于40多个个体。在遗址中发现有北京人的用火遗迹。1930年发现"山顶洞人"遗址,先后出土了3具人头骨化石,以及许多其他部位的化石,分属于十多个个体,其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1967年又发现"新洞人",其文化时代介于北京人和

山顶洞人之间。

王府井旧石器晚期遗址

王府井旧石器晚期遗址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王府井东侧。1996年12月中旬发现于东方广场工地地下12米深处。遗址分为两层,下层距今约22万年前,遗址面积数百平方米,出土石器、兽骨近千件,炭坑多座,为一处平原上的居址。上层遗址在下层遗址上约1米处,时代晚于下层遗址,发现的遗物很少,但它表明人类不止一次在此活动。此处遗址的发现对于北京地区史前人类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琉璃河乡。遗址东西横距3.5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为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包括古城址、墓葬区、居住址三部分。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地面尚存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北半部,北墙长829米,东西墙北段尚存约300米,建城年代约在西周初期。墓葬区位于城东南部,以黄土坡村最为集中,墓分大、中、小三型,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中小型墓有熟土二层台,大型墓多有两条墓道。随葬品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中型墓以青铜器为主,大型墓多被盗。陶器组合为鬲、簋、罐。不少青铜器上铸""铭文,出土的堇鼎和伯矩鬲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礼器精品。近年出士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为确定燕都城址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收获。居住区位于城内及西部,有房屋、窖穴、灰坑、水井等遗址。今遗址区已建立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窦店土城

窦店土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窦店镇。是北京市保留较为完整的战国至西汉时的古城。城长方形,分内外两层,内城为夯土打造,外郭是堆积的土围。内城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860米,外郭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960米。西南转角处尚存高达8米的城墙,底宽约17米,顶部宽约2?5米,夯土层次明显。城内靠西墙有子城一座,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城内外遗物丰富,有大量豆、盆、罐等器物陶片。?

玉皇庙山戎墓遗址

玉皇庙山戎墓遗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延庆县靳家堡乡玉皇庙村。1985年开始勘探并发掘,共清理墓葬200余座。出土有各种精美的金器、青铜器、玛瑙、绿松石、陶器、骨器、蚌器、石器等6000余件。文化内涵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青铜匕首、青铜短剑等极富特色。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山戎民族的地理分布、生活年代、文化特征、埋葬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活动、社会结构以及古代兵器制作等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丰富了北京古代史及北京民族史的研究内容。现辟为山戎文化陈列馆。?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南部丰台区花乡。1974~1975年间发掘,发现西汉燕王(或广阳王)墓及其王后墓,皆为大型木椁墓王墓南向,为土坑竖穴墓;墓上口南北长26.8米、东西宽21.2米,底口长23.2米,宽18米,深4.7米,向南开有30多米长的墓道。墓为木结构建筑,由墓道、甬道、外回廊、内回廊、前室和后室等组成。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棺椁五重,二椁三棺。黄肠题凑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方15800余根叠成。这种规模的西汉诸侯王地宫为国内首次出土。而保存完整的车马殉葬遗迹亦为国内仅见。现辟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

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约30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1993年江宁县在对雷公山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挖掘时,于洞中发现猿人头骨化石2具、牙齿化石1枚和一些动物化石。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了科学发掘。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万年左右,在体质发展阶段上应属于人类演化的直立人阶段。南京人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的位置,应在北京人时期偏晚的阶段,而早于安徽和县人。南京直立人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及旧石器时古领域的重要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石头城遗址

石头城遗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西干道虎踞路87号。面积19公顷。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1992年在遗址上建石头城小公园对外开放。?

朝天宫

朝天宫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建业路西端冶山。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此地为春秋时吴国冶城故址,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孝武帝建冶城寺,南朝刘宋创置"总明观"。此后历代兴替。明洪武年间重修并更名朝天宫。凡有重大朝会和祭祀,文武官员都在这里学习礼仪。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改为文庙,并附府学于东侧。主要建筑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先贤殿以及后山的敬一亭、飞云阁、飞霞阁、御碑亭等。朝天宫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江南现存一组较大的明代建筑。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

保圣寺塔

保圣寺塔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南110公里处高淳县双塔乡。塔园占地面积4700余平方米。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唐贞元十七年(801)建保圣寺,规模较大,有山门、大殿、保圣塔、观音堂等建筑,寺院早已毁圮。现存塔为宋绍兴四年(1134)重建。塔四面七级,俗称"四方宝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通高31.5米。塔身无座,底层围有外廊,每层均腰绕外檐及平座,底层和七层四面辟门,其余均相对开门,门位各层上下相闪。因塔身逐层递收,加上腰檐平缓,刹尖高耸,使古塔形状挺拔而纤秀。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整,现大部分构件仍为宋代遗物。?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现存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处43件,分布于宁栖公路两侧和江宁县东南部的田野之中。陵墓年代最早始于刘宋永初三年(422)。帝陵3处,王侯墓9处,失考墓7处。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石兽分天禄、麒麟、辟邪三种。其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舌吐,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似纵步若飞,俨然威镇百兽之神态。宋武帝刘裕宁陵前石兽东天禄、西麒麟,现保存完好。两石刻相距24米,高3米,身长3米,宽1.2米。石兽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额毛垂胸,两翼刻鳞翅纹,遍体鬃毛如钩,刀笔精湛、娴熟,别具风格。神道石柱首推萧景墓前石刻,现存有石辟邪、石柱各一。柱通高6.5米,柱头上有盘形顶盖,盖上雄踞一只昂首小辟邪,形象生动。柱身圆形,上部有柱额,刻有反书隶体"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忠侯萧公神道",柱体刻瓜棱纹20道。此柱是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作品。萧墓碑有额、身、龟趺三部分,通高5.61米、宽1.6米、厚0.32米。额刻"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正文楷书,2800余字,虽稍风化,但大多尚可辨读,文由著名书法家贝义渊书。现已建亭保护。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

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栖霞寺山门外侧。明僧绍,字承烈,山东人。刘宋时历任征直郎、参军、正员外郎等,人皆称其为"征君"。南齐时隐居,后舍宅为寺,称栖霞寺。碑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背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2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韵文,后用10首铭词结束。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26米。经地质专家确认,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组灰岩石,又系动物化石。碑表面梅花状斑纹均是2.8亿年前生长于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与中国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个。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为化石标本也是全国罕见。?

千佛崖

千佛崖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南京城东北栖霞山山崖之上。是江苏省唯一留存的南朝佛教石窟。南齐永明年间明僧绍之子在崖上首镌造无量寿佛和两侧的观音、大势两菩萨,其窟称"无量殿"。此后至明代,各朝代均有增添。现存大小佛龛294个,大小佛像515尊,俗称"千佛崖"。龛平面多作马蹄形,单室。造像组合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单铺七身、五身、三身不等。题材多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还有释迦多宝、七佛等。1924年,寺僧以水泥涂附施彩,已失原貌。""期间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无几。最近个别佛像水泥剥落,可见石质部分仍保存较好,服饰衣纹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风格圆润细致,秀美典雅,与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遥相辉映,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南麓,是南唐皇帝烈祖李?、中主李?的陵墓。两墓依山而建,相距100米,规模宏大,均有前、中、后三主室和侧室10间。主室均为仿木屋结构,梁柱、斗拱,涂红施彩。李?的钦陵富丽雄伟,墓底周长63.8米,高5米多。前、中两室以砖砌建,涂朱绘彩。后室石门楣上大型浮雕"双龙戏火珠",昂首吐气,张牙舞爪,大有凌空欲飞之势。下方左右柱壁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相貌威严,神态逼真,令人望而生畏。原像均敷金涂彩。后室顶部有《天文图》彩绘日月星辰,地面上巨石板上刻有蜿蜒曲折的江河。李?墓的形制与李?墓大致相同,规模略小,内部结构、装饰和绘画艺术已失去南唐初期富丽雄伟之气势。·两墓出土文物以玉哀册和陶俑最为珍贵。?

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北20公里处栖霞寺藏经楼东侧,北依千佛崖。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隋文帝得舍利分给83个州建塔收藏,蒋州(南京)得其一,隋仁寿元年(601)建塔于栖霞山下。初为木塔,南唐改用白石垒筑、雕刻而成。塔五级八面,高约18米。塔基下部雕有海水、龙凤、鱼、鳖及海石榴等图案,上部基坛的角柱有浮雕力士和立龙。束腰八面有隔框浮雕释迦牟尼成道八相图。仰莲弥座之上为塔身。第一层较高,每角有倚柱,上刻"经咒之文",正面开门,其余各面镌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贤两菩萨像。飞檐下横楣上还雕有"飞天"、"乐天"、"供奉人"等像。二层以上每层各 婢?逃辛礁鲂?龛,内有一尊佛像。舍利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手法较隋唐更趋娴熟,堪称唐宋之际江南石刻艺术的杰作。?

夫子庙遗迹

夫子庙遗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秦淮河畔贡院西街。宋仁宗景?元年(1034),建文宣王庙,俗称夫子庙,为建康府学。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庙东侧建乡试场所贡院。两处历代均有修整、扩建。贡院至清同治年间扩建后,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全国各省之冠。明清期间夫子庙地区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业十分繁荣。现存夫子庙主体建筑大部分为1984年逐步修复的,只有100米长的照壁为明代遗物,且为全国保存最大的照壁。泮池边的石栏、大殿后的明伦堂、贡院的明远楼为清代建筑。贡院内保存的明、清时期碑刻22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德墓

王德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北郊燕子矶下庙村伏家桥。王德,字子华,甘肃人,南宋抗金名将,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建康(今南京)。墓前现存石碑、石虎、石羊各1尊,石马2尊。碑高约4米,宽1.26米,厚0.28米。额浮雕盘龙,下衬云纹,楷书"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文为傅雳撰书,楷体,55行,满行98字,部分剥蚀,主要记载了王德的生平事迹。石兽形象生动,有立、有跪,雕凿精致,是宋代石刻珍品。?

定林寺塔

定林寺塔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南约15公里处江宁县方山北麓。占地面积10平方米。定林寺与塔同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现寺已毁塔犹存。塔于明、清时期曾大修过。塔为八面七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顶已残,现高约12米。塔身各面均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坊、斗拱、门框与佛龛,二层以上每层围有叠涩砖出跳的腰檐、平座,檐角以石做角梁。塔现向北倾斜,其原因初探为塔基坐落于火山喷岩之上,由于岩石缓慢密集运动导致。现塔基已处于稳定状态。?

灵谷寺无梁殿

灵谷寺无梁殿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钟山东侧南麓。占地面积2036平方米。灵谷寺原称蒋山寺,明代因建孝陵迁此处,并赐名灵谷寺,是明代南京三大丛林之一。寺毁于清咸丰年间,仅存一殿。原名无量殿,因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又因建殿时不用寸木,不设梁柱,俗称"无梁殿"。殿为重檐歇山顶,高22米,内部结构由3个拱券组成,中券最大,跨径11.25米,墙体浑厚,结构坚固。1928年,国民政府以无梁殿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殿,名曰"正气堂"。无梁殿内四周墙壁上嵌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110块,铭刻了33224位阵亡将士姓名。?

明孝陵

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个陵园建筑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才告结束。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逝世葬于此。由于朱元璋妻马皇后先葬于此,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是南京地区一座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所有建筑仅存砖石部分,木结构均烧毁。神道两侧现存石兽6种24尊、翁仲8尊。碑亭俗称"四方城",亭内的"神功圣德碑"系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宽2.24米,厚0.83米,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孝陵殿现存须弥座3层,巨型柱础56个。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明楼的城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4.22米。最后为崇丘,北面围以砖墙成圆形,丘上和周围山上,万木葱郁,鸟鸣花香。陵址及规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蕴藉的风格对其后的明、清时期帝陵的兴建产生了颇深的影响。?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历经21年。原建的宫城、皇城已毁,现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原城垣全长34.36公里,高14~21米,宽7~14米,开门13座。现存城垣21.35公里,其中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门4座,水门1座。明南京城墙在建筑设计时就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多边形,"据岗垄之脊,控河湖之势",极有利于军事防御。砌筑城墙的砖块是由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个省的28府、118县、工部及三卫、三镇制造。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砖上刻有负责官员和烧窑、制砖人的姓名。现存几座城门,以正南门即中华门最为雄伟坚固。南京城墙的建造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珍贵实物。?

寻郑板桥、李方膺、王冕的资料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李方膺

李方膺生于1695~1755

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 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王冕

王冕

(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人。出身贫家,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游大都(今北京市),泰不华推荐任翰林院官职,辞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终老田园。工画墨梅,枝叶密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或用胭脂作没骨梅;亦擅竹石。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字元章(一作元肃),号竹斋、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元诸暨郝山下人。自幼嗜学,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返,忘其牛,间壁秦老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愿听其所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后从会稽学者韩性学习,终成通儒。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骑黄牛,持《汉书》诵读,人以狂生视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