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体育播报

谁使奥运会开始赚钱

现代奥运会之父是谁

谁使奥运会开始赚钱

“现代奥运之父”是皮埃尔·德·顾拜旦。由于其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埃尔·德·顾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1863年1月1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会旗 。

奥运金牌是一个“陷阱”吗

中国代表团携32枚金牌圆满结束雅典奥运会的征程。有一种“研究”非常热门,那就是计算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成本”几何。其中一种说法是,中国的金牌成本是俄罗斯的32倍,每一枚金牌的成本是7亿元人民币。“体育强国梦”已经使中国陷入了“奥运金牌的陷阱”。而实施这个“梦”的就是《奥运争光纲要》。为此,记者特意访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10年前负责起草纲要的吴寿章。

有人说一块金牌7亿元

记者:你知道中国每一块金牌的成本吗?有人说一块金牌需要投入7亿人民币,还有说需要2.5亿或者6000万到8000万的。

吴:一块金牌竟然会要这样多的钱?我还是把账本摊开来说吧。就国家体育总局系统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每年的财政拨款是4个亿一年。加上各省的投入,每年为16个亿。9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每年总投入为20多个亿。现在体育总局系统的拨款是8个亿。

全国的投入还必须兼顾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头。即使是竞技体育的投入,也不可能仅仅是为了奥运金牌。

记者:你能不能算出一枚金牌到底需要多少投资?例如有人计算,围着刘翔转的有5个人,他多次出国比赛,因此,培养刘翔需要300万至500万元。

吴:实在很难作这样的计算。因为我知道即使刘翔,为他服务的还有医生、科研人员、营养师、场地工作者、资料工作人员等。更不用说上海早期的投入。我们的投入不是给某一个人的,而是瞄准项目的发展的。谁也不能未卜先知哪一位最后能获得金牌,但是项目的总体水平提高了,金牌就有可能。

当然,还有一些项目的投入,是为了推广奥林匹克运动。2008年,我们准备参加全部的28个大项比赛。很多项目我们不可能获得金牌,但是有中国参加就能推动这个项目在国内的发展。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之间是一个有机的关系。奥运争光对全民健身能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而全民健身又是奥运争光的基础和最终目的。

记者:从国家这个角度确实很难将某一块金牌的“投资”多少计算出来。而将全部的投入除以32枚金牌,又是很不公平的。例如上海出现过3位游泳世界冠军,庄泳、杨文意和乐靖宜。但是那些年对于游泳这个项目的投入,收获的不仅仅是3块金牌,还获得了沈坚强、蒋丞稷这样的优秀男选手,并且至少使10万儿童学会了游泳。

吴:西方的体制和我们不一样。商业社会里,运动员什么都需要自己出,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投资多少。例如张德培的哥哥学网球,将他爸爸的家产学掉了一半。幸亏后来成功了一个张德培,这才不至于倾家荡产。

最近我读了一些资料,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体育是很认真的,投入同样不会少。越是发达的国家就越是重视国民的健康。美国对于场馆的投入主要是国家的,对于选手的培养,一部分是在学校,由教育经费投入;另一部分由俱乐部进行经济运作。社会资金总的投入肯定不会少。NBA联赛的投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是举国体制,和他们的比较成熟的商业运作不同。他们的收获可以体现在俱乐部的账本上,而我们的收获则在整个社会。

金牌不是用钱堆出的“强国梦”

吴:赛前有不少国外经济学家对本届奥运奖牌进行了预测。美国达得矛斯学院商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曾经预测中国将获得57枚奖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纳德也预测了奥运会金牌榜的国家排位。他们的预测是比较准的,对此我很感兴趣。

记者:你本人就是一个奖牌预测专家,因此你提到他们一定有特别的道理。

吴:他们预测的方法和我是不一样的。我的主要依据是选手全部比赛的成绩,以及从大量国际比赛中总结出来的概率。而他们的依据是:国家人口、个人平均收入、以往的成绩。附加因素就是东道主的效应。他们的模式很使我深思。因为他们已经将经济指标引入了预测。

记者:你是不是想说,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第二和奖牌数第三从经济上看是有其必然性的?

吴:是的。按照他们的模式,中国比一些发达国家成绩好是因为人口众多。中国比一些同样人口众多的国家金牌多是因为个人平均收入比较高。这里一个重要的指标是GDP。当然,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还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综合指标。

中国体育经费的来源是三个:国家投入、体育产业,还有社会。国家对于体育的投入和国民经济有一个比较恒定的比例。中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1.67万亿元。投入体育20亿元多,占2/10000左右吧。经济上的起飞使国家对体育的投入不断会有增加,也必然会对体育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

记者:这种要求会不会形成“体育强国梦”?发展中国家为了要在体育上体现强国,就落入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金牌陷阱”。而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人,就不大会关心金牌多少。

吴:你一定不会这样想,更多的群众也不会这样想。改革开放使中国强盛,体育不过是把现实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罢了。

赛场能更加感性地表现出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说,一枚金牌,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的体质,科学研究的程度,教育的成果,民族的素质,艺术的水准,以及国民的精神状态等等。所以,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众会不关心本国在奥运会上的金牌,即使是总统。你不是说过在亚特兰大曾经看到过克林顿亲自到赛场看体操比赛?

记者:是的,当天,他们一家坐在赛场的最高一层,四面包围着保镖,而且不时被人喊出去处理公务。我想,他当天不是以总统身份出席在体操赛场的。他和成千上万从美国各地来到亚特兰大的美国民众一样,希望看到美国的选手获得那枚奥运金牌。

吴:可以这样说,金牌不可强求,它不是用钱堆出的“梦”,而是有规律的。当刘翔得到金牌的时候,我曾经想到了朱建华。20年内,上海出了两个在田径上有突破性的人物。这使我想到上海这个城市的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刘翔和姚明这样的人物,只能出现在改革开放更深入的今天,而且出现在发展比较快的上海。

能不能不要金牌去造希望小学

记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牌毕竟需要投入。我们还不如将这笔资金武装一支现代化舰队,造希望小学,造载人飞船……

吴:这些当然需要。但是,体育并不是和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对立起来的。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是均衡有序的,需要有不断发展的精神生活。试想一下,我们如果没有了**,没有了演出,没有了书籍出版,没有了电视,没有了音乐,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奥运期间,为什么每天后半夜有那么多的人起来看奥运的转播?为什么人们会情不自禁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为了中国欢呼?反过来想一想,中国女足让人家踢了一场0比8,让多少人流泪!民族感情会在这样的时候自然流露出来。因此,我们不能取消体育,也不能让我们的选手永远只有业余的水平。

我前面说过,金牌也并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是效益更多体现在社会。20年前报道体育才多少版面?今天有多少版面?有多少份专门报道体育的报纸?全国数十家电视台的体育报道时间增加了多少?这些都是在流动中的资金。从全国媒体报道中增加的广告和税收不会是一笔小钱。投入的是体育,但是一部分效益出在媒体这一头。

上世纪60年代的乒乓热是因为容国团得了世界冠军,70年代的排球热是因为中国女排5连冠,80年代到90年代的足球热,是因为出了一批优秀选手,现在正在持续的篮球热和羽毛球热,是因为出了姚明和一批羽毛球的冠军。由于金牌选手的示范,体育消费也在大幅度的增加。

记者:最近几年在实施“119工程”,也就是增加在田径、游泳、水上等119枚金牌的投入,而这些项目都是欧美的强项。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要在这些项目夺金,必然会陷入一个更特别的资金陷阱中去。倒不如像日本一样,利用修改规则,一下子重新回到柔道的顶峰。

吴:我不知道本届奥运会日本的重新崛起是不是因为规则的原因。但是我倾向规则不可能是获胜的根本原因。据我所知,日本体育界确实在备战上下了功夫。

对田径、游泳和水上项目,我们不能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你不参加,田径和游泳就不比赛了?这样的项目影响大,对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很重要的意义,119工程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田径和游泳等项目对国民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推广项目也需要明星。我一直有深刻的印象,在你们上海,为什么五届全运会和八届全运会的田径场爆满?因为前有朱建华,后有马家军。在江苏召开的下一届全运会田径场一定会满座,因为有刘翔。刘翔的出现,打破了某种传统的思维定势。世界已经知道了黄种人在田径也完全可以有一席之地。当然,这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119工程并不是异想天开的。

记者:访前,我一直担心这些问题过于敏感。

吴:怎么会呢!举国体制符合目前的国情。正如我们在研究西方的俱乐部制;西方也正在研究我们的举国体制。有些专家公开说他很羡慕中国人,他们才不认为我们正在“金牌陷阱”里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