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师vs中国武术冠军-拳师vs中国武术
如果在中国举行功夫大赛的话.李小龙的功夫能排第几?
李的功夫是很不错,但是说他能排第一就是对中国武术界的侮辱。
这种侮辱有两层含义:
第一、过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人超越李的境界。
第二、中国功夫到李就已经是极限了。
真正按单项来比较,李不会用梅花针打穿金鱼缸,也不可能用发劲发倒一棵小树苗。论力气,他比不过国家队的普通举重运动员,论技巧,他无法和体操和杂技运动员相较量……
日本的灵子术和合气道没有人敢称第一,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一个第一的身份安在特定的中国人身上呢?
不要忘记,李仅仅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咏春拳的一个较为出名的拳师。
板垣一雄的交手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年打败国外拳击高手的中国武术师的特点: 年纪:他们大多是在40-50岁的人了,甚至是将近60岁的老人了。这种高龄中国武林高手打败外国拳师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轶事。 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和目击者的描述。这些外国拳师都是几招之内就被打翻在地,或抛出丈余爬不起来的,没有现在拳击缠斗10个回合的场面。 但往深里思考,就可发现这些中国武林高手的师父大多是原来保镖的武林高手,他们学了一身本领,却面临社会的变革,从军保镖的职业已经没有了,但他们却继承了师辈的搏击武术和武林中人的剽悍精神。可以说是空有一身本领,敢打敢拼,却无处可用。所以一有外国拳师来华挑衅,同道一呼百应,就去打擂台了。
例如韩慕侠(后来在南开大学教授武术,教过形意拳,解放后还去天津看望过他家属---有照片为证),孙禄堂的师父李奎元。如果不是时代的前进,孙禄堂、韩慕侠他们都可能是以武术为生的(保镖或从军)。与韩慕侠交手的俄人康泰尔被打倒后不服,起来再打,连被三次打飞出去,最后将他在世界各地巡回比赛所得的11枚金牌依约交给韩慕侠,悄然离开中国的。韩慕侠获胜回天津时,举城轰动。
民国初年的武术高手可能是清末遗留下来的最后一批真正的高手了。以后由于武术不能混饭吃,学武的人就大大减少,所以今日已经看不太到清末民国初年那些正在消逝的武林高手了。
这些武术高手的特点是能发内力将对手抛出一丈左右,这种发内力将对手抛出一丈左右的武术技巧是西洋拳击和散打搏击中看不到的景象,是中国武术尚未外流的精华。形意八卦拳尤其精于此道,民国初年(抗战前)办的国术馆中以这2派的拳师人数占多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全国不讲生死的比赛中获胜者较多。
中国武术真的没有实战高手吗?
中国的武术散打其实还算很强的,只不过现在作为竞技体育项目来说,考虑到其安全性·和推广发展性,其规则限定了它不能放开了去打,因为比赛的目的是以得分多着为胜,而不是以打死打残了算的,所以目前你看到的中国功夫的比赛运动员从小训练时就已经养成以规则为主的技战术了。假如可以允许放开打,那么运动员从小接受训练的话,那么中国功夫不会比任何搏击功夫差的!但目前想在国内开展这种有伤亡危险的运动恐怕是不行的·······
我是北京贵仁武术院的,还有什么需要交流的请登录我院网站发邮件。
八极拳中国传统拳术中号称杀伤力最大的,也就是最强悍的。谁知道八极拳的跟其他武术和格斗术的战史。
神枪李书文: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地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他的族人乡亲人,常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棵棵檩条挑到房山上。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袁世凯的卫队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刹那间,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施枪刺壁蝇之绝技惩罚了他。众人惊愕,伊藤大怒,挥起日本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李书文大枪一抖,将刀崩飞,再顺势一枪“泥鳅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 众人惊天动地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只见李书文进出如闪电,退守如矢箭,大枪一抖如蛟龙出水,左刺右挑,顿时血肉横飞。顷刻间,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甩出演武大厅之外。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我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京、津两地武术名手与其较技,均败。李书文的二师傅张景量时为天津“中华武术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当时李书文正在入里侍候卧病在术的大师傅黄士海(因黄士海无子,由李书文养老送终)。见信后,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于是双手抱肩,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李书文义愤满胸,怒发丹田,随手一记“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未等马洛找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众人观呼,延臣大喜,联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李书文因师傅黄士海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宣统皇帝及众朝臣无奈,赐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奖。1918年,李书文应奉系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作客。激怒了早欲与李书文较技的日本武术教官冈本、村野等。冈本向张作霖提出:要与李书文比武较技,条件是:如李书文赢了,由李书文在此任教官,他们日本人统统走;如李书文输了,必须马上走人。张作霖也想见识一下李书文的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么邪乎,于是用眼神征求李书文的意见。 李书文看到张作霖之意,对日本人的挑战早已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说:“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入土的糟老头子,日本人伤了我无所谓;但如果我伤了日本,日本当局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干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哪一方伤残,都不要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张作霖见过冈本的功夫,暗想:李书文已50多岁,老不讲筋骨为能,怎么能伤害得了冈本;如冈本伤了李书文,大概也不会致命,我是大帅,对许兰州也有交待。 于是同意双方立下生死文书,李书文走下场与冈本对峙。立了生死文书的冈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挥动双掌,恶虎擒羊般朝李书文颈部击去。李书文迅速侧身躲过,顺势一掌,击中冈本肩头,冈本的肩胛骨立即粉碎。众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气,还要与李书文较量,被张作霖制止。李景林在天津任督办时,曾邀李书文来津教授将弁。在此期间北京武术界因久闻其大名,心中不服,选武艺最精者二人,赴津与其较艺,李书文逊谢,并由李景林设酒款待之。酒间,来者终请一试,李不得已撤席,双手抱拳,曰:“请!”乃进步一掌击其前立者,并往下微按,对方头顶受掌,“头入于项内,而睛出眶尺许”。后者复欲较,李抱拳曰:“请!”仍以掌扑其头,那人头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节脱。1923年的一天,李书文从河北老家沧县前去许兰洲公馆(天津市河北区瑞安街六号),由霍庆云先生随同前往。馆内有位从山东枣强县请来的拳师李文波,绰号“神掌李”。二人见面,畅谈中国武术。李文波话中口气太大,看不起短小瘠瘦的李书文,便提出较艺。李书文婉言辞之,李文波疑其徒有虚名,便使出神掌之功,直指李书文的胸部而来,李书文刹时缩身,只用八极拳中的一个翻背掌的着数猛击而出,正击中李文波的腹部,李文波被击悬空飞出三丈多远,撞在客厅的墙上,落地吐血,后服七副汤药不治而死。因为李文波是李景林的父亲请来的,李景林为处置后事,用去现大洋三千多元。北京武师刘得宽,因武艺高深,曾在燕京名噪一时,获有燕京“赛九城大枪刘”之称。他闻之李书文的大名,便专程到天津拜访。二人谈毕,便又试艺。当时刘得宽年龄大,看李书文太年轻,有不服老的劲头。刘得宽拿起大枪就往李书文面前扎去,李书文来得更快,一招“劈袖”,就把刘大枪的前把批掉,随之轻轻一拨,刘即腾空转了圈,李书文向其背后连刺三枪,刘得宽无法招架,立即抱拳认输。 1930年底,有人到李书文面前挑拨离间说黄之洞在背后骂李书文,煽得李书文火冒三丈,怒气顿生,立即找到黄之洞,既未问话,更未论理,对着黄当胸就是一个“撑锤”冲拳,同时口中报名“黑虎偷心”,黄之洞则本能地一闪躲过,但来不及躲过,李书文接着报名“泰山压顶”,对着头顶百会穴的一个“探马掌”,黄立即口鼻出血倒地,仅几分钟,黄即气绝身亡。
溥仪的保镖霍殿阁:溥仪赴东北当日本的傀儡皇帝,霍殿阁、孙桂林、霍庆云、高香亭、刘子鸣、边廷彬、刘金山、李子昆等随至长春。日本人为了牢固地控制溥仪,也想击败溥仪身边的武士。多次派剑道、空手道、柔道高手来伪皇宫比武。有空手道高手三人,限制霍殿阁不许击打,霍殿阁应允。比武时霍殿阁如鹰行、豹旋,日本空手道高手每次进攻都难击其身,最后霍殿阁伸指一按,对方应手而倒,大汗淋漓。日本人进伪皇宫,无视溥仪存在,将轿车开到溥仪办公楼前。霍殿阁欲为皇上争“面子”,一次日本人开车欲进,霍殿阁不让进,日本司机强行驶入,霍殿阁右手一提轿车尾部,轿车后轮悬起,难以前进,霍殿阁为溥仪争了点“面子”。
宣统年间溥仪的保镖霍庆云:1927年随师霍殿阁赴张园打败溥仪日本保镖,霍庆云、高香亭、刘子鸣、边廷杰、魏鸿滨、刘金山担任溥仪护卫。1931年底随溥仪到东北,继续当伪满皇帝溥仪贴身护卫直至1945年溥仪被苏军俘虏。 在天津张园、静园当护卫期间继续苦练,和刘琪瑞、高香亭 、边廷杰、刘子鸣等镳劲下功夫。晚上当值拿大杆子去,一练就是一个通宵,大杆子八斤多重丈余长,霍单腿起伏每撇抖250下。一次,大头鞋钉子扎入脚跟竟浑然不知。滑大杆子车轮战,功夫精纯,拔抱、拥挫、抽撤、带环之法精妙。霍练得罡气布体,架子如铁板似的,师兄弟接拳都说打霍就象打在铁墙上一样,故“铁架子”之誉。 在伪满洲国期间,蒙古王公带蒙古摔跤王与霍比试,蒙古跤王力能摔倒公牛,霍千斤坠一站,任凭摔跤王搏摔纹丝不动,溥仪让跤王击霍三下,霍似稳如泰山,溥仪让霍击蒙跤王三下,跤王不敢,当场认输。 日本剑道高手来长,藐视中国武术,霍与之比,霍不戴任何护具、头盔,手持竹剑,日武士戴护具、头盔双手举钢剑劈刺,霍之竹剑撩崩敌手腕,日武士钢剑落地腕骨受伤。
为什么现在练武术的人都实战能力不行,这句话道出了原因?
老阳按:今天看见了一句话,感触良多,为什么现在人练武术打不过的别人,很可能就是下的功夫太少了,原文:现今练拳术者,绝少真功夫,即享大名之老拳师,计其平生苦练不间断之时期,至多不过三年,动以数十年功夫眩于人者,欺人之谈也,果能苦练三年五载,在拳术范围中,无艺不臻绝顶。
吾年十七渡日本,与吾师王志群先生居密迩,湘人汤松何陶等,慕吾师拳技,约壮健而热心研炼者七八辈,赁屋于市外大久保,每于星期三六及星期日,抨击其中,吾师苦道远,车行岑寂,每强吾与偕,其时吾不喜技,且体魄荏弱,殊无研习之意,然目染渐久,依样葫芦,亦颇能模仿手足之来去,吾师欣然曰,若辈意志虽强,而体魄苦限于天赋,皆不及汝敏捷也,曷从事焉,少年喜誉,闻师言,意少动,课余辄于室后小院中,腾击少许,一月后,渐生研炼之兴味,遂于早夜专习之,又三月,兴味更浓,行旅坐卧,皆不忘研炼矣,而汤松何陶辈,早已辍炼,师乃得以技一意授吾,兹篇所记,悉出吾师日授,惜当时未尝笔记,迄今追忆,已遗忘十之三四,然即此已足为研炼拳技者之借镜,第随忆随录,因难次序,阅者谅焉。
王师曰,习技者,每喜戏较,此是习技家大毛病,久而久之,出手必不老辣,临敌祗在抵隙,敌虽有隙可乘,而出手太软,不能创之,则敌已抵吾隙矣,故曰一硬不破,一快不破,硬在快先,即含出手须老辣之意。
对打非戏较也,习技不可不习对打,对打首在炼眼,眼不经练,非特看敌人劲路不明,临阵失败,全坏在眼上,手足不对炼,弊祗在进退无标准,出手无把握,果能独炼功深,此弊自然无有,惟眼则非单纯的独炼,所能竟功。
对打时眼光易准,因有一定之手法,如何攻,如何守,不能移易,临敌与对打之手法,完全不同,对打有接手,且出手多留顿不收,临敌则接手留手,俱为败着,故对打之意,专在练眼,手足不过能惜此引活劲路而已。
现今练拳术者,绝少真功夫,即享大名之老拳师,计其平生苦练不间断之时期,至多不过三年,动以数十年功夫眩于人者,欺人之谈也,果能苦练三年五载,在拳术范围中,无艺不臻绝顶。
练拳尚工劲,搬杠铃锻炼,能增加气力非劲也,力愈大,劲愈少,去拳术功夫愈远。
空气之抵抗力无穷,故工劲以空气为练具。
练劲须知一催字,上部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下部以腿催膝,以膝催足,知此即知手足之劲路。
后记:真的希望武术能够传承下去,弘扬国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