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专栏观点

土耳其vs阿尔巴尼-土耳其对阿塞拜疆

美国为什么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对它有什么好处?

土耳其vs阿尔巴尼-土耳其对阿塞拜疆

10世纪末,塞尔维亚一度处于保加利亚的统治之下。1018 年,拜占廷灭亡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接着又迫使塞尔维亚臣服。此后,塞尔维亚的政治中心由拉什卡转到了泽塔。沃伊斯拉夫的儿子米哈伊尔在位时期(约1050~1082 年),合并了拉什卡。米哈伊尔为了提高塞尔维亚的国际地位,于1077 年从罗马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那里得到一顶王冠,开始称王。其子博丁在位时期(约1082~1101 年),又合并了波斯尼亚。但是,博丁死后,塞尔维亚再度陷于分裂,波斯尼亚被迫依附于匈牙利,其他地区则处于拜占廷的控制之下。

斯拉夫民族于公元8世纪时来到现在的塞尔维亚,并且在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下改信东正教。最早的塞尔维亚国家是10世纪中叶由Caslav Klonimirovic(查斯拉夫·克罗尼米洛维奇?)所建立。12世纪时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纪中叶的沙皇斯特凡·杜山在位期间更是把塞尔维亚国家的发展推向巅峰。

奥斯曼帝国于此时开始征服巴尔干半岛,并于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击溃塞尔维亚人(该战役的结果现在尚有争议),到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完全征服了塞尔维亚,开始了长达5个世纪的统治。

塞尔维亚在1804年和1815年两次革命当中获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其国土仅包括今塞尔维亚的中部。在1910年代初的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当中,塞尔维亚的国土向南扩展,兼并了包括科索沃、今马其顿共和国等地区,但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区当时为奥匈帝国所管辖,不在塞尔维亚国土范围之内。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用伯朗宁M190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刺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这被称为 萨拉热窝事件 。7月28日,奥匈帝国因此事向塞尔维亚宣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塞尔维亚于1914年末成功地抵抗了奥匈帝国三次进攻,但在1915年,同盟国(包括奥匈帝国、德国、保加利亚)共同向塞尔维亚发动攻势,并占领了其全境。

1918年,同盟国战败,塞尔维亚得以复国,该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南斯拉夫三面受敌,除希腊外所有邻国都是轴心国成员。1941年4月,轴心国侵入南斯拉夫,并将其瓜分,如伏伊伏丁那大体被匈牙利兼并,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则由德军占领。此时南斯拉夫人民军在铁托的领导下开始反抗德国的占领。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南斯拉夫,铁托在其帮助下成为国家最高领袖,建立了共产主义国家,但1948年南联盟与樟?隽眩?961年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创立了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南斯拉夫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当中较富裕的国家。

铁托于1980年逝世后,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南联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体。1992年之后,南联盟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加盟共和国。1999年,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北约的轰炸,战争以国际社会接管科索沃告终。

2003年,南斯拉夫联邦重新组建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散。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一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

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 l1月,南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 l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人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进一步激化。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活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剩在60年代,大约有7— 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长率为3.79%,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数增加到 100万,而南斯拉夫全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1968年,科索沃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首次要求自治,并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同意让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了总人口的73.7%,阿族人的要求日益强烈。 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园差不多的权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语教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阿族知识分子。由于科索沃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塞尔维亚族人纷纷离开科索沃到其它地区寻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怀不满,成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 l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

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不断加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混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由此可见,科索沃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个难题,它既经历了上下两干多年的曲折演变,又遭受过列强的蓄意摆布,至今在许多争端上仍难辨是非。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这样,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又不会轻意舍弃他们十分珍爱的“故土”。科索沃这颗巴尔干的“定时炸弹”时刻存在着爆炸危险!

科索沃以前也是属于哪个国家的吗?

科索沃(Kosovo),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887平方公里,首都普里什蒂纳,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由联合国管辖。境内多丘陵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700毫米。农业以谷物、烟草、葡萄种植为主。山地饲养牛、羊。有占全国一半的铅、锌矿和60%的煤矿。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城乡手工艺和手工业普遍。重要城市还有佩奇和普里兹伦。

科索沃(Kosovo),是塞尔维亚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887平方公里,首都普里什蒂纳,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由联合国管辖。境内多丘陵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700毫米。农业以谷物、烟草、葡萄种植为主。山地饲养牛、羊。有占全国一半的铅、锌矿和60%的煤矿。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城乡手工艺和手工业普遍。重要城市还有佩奇和普里兹伦。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

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 l1月,南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1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进一步激化。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活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在60年代,大约有7-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长率为3.79%,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数增加到 100万,而南斯拉夫全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1968年,科索沃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首次要求自治,并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同意让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了总人口的73.7%,阿族人的要求日益强烈。 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国差不多的权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语教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阿族知识分子。由于科索沃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塞尔维亚族人纷纷离开科索沃到其它地区寻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怀不满,成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1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

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不断加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消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由此可见,科索沃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个难题,它既经历了上下两干多年的曲折演变,又遭受过列强的蓄意摆布,至今在许多争端上仍难辨是非。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这样,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又不会轻意舍弃他们十分珍爱的“故土”。科索沃这颗巴尔干的“定时炸弹”时刻存在着爆炸危险!

科索沃为什么要独立,是民族问题吗?独立好吗?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一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

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 l1月,南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1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进一步激化。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活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在60年代,大约有7-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长率为3.79%,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数增加到 100万,而南斯拉夫全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1968年,科索沃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首次要求自治,并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同意让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了总人口的73.7%,阿族人的要求日益强烈。 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国差不多的权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语教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阿族知识分子。由于科索沃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塞尔维亚族人纷纷离开科索沃到其它地区寻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怀不满,成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1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

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不断加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消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由此可见,科索沃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个难题,它既经历了上下两干多年的曲折演变,又遭受过列强的蓄意摆布,至今在许多争端上仍难辨是非。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这样,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又不会轻意舍弃他们十分珍爱的“故土”。科索沃这颗巴尔干的“定时炸弹”时刻存在着爆炸危险

PS:归根结底是民族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