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专栏观点

短道速滑决赛人数最多-短道速滑2021比赛

什么时候短道速滑被国际乒联列入比赛项目

短道速滑决赛人数最多-短道速滑2021比赛

1982年,国家体委正式决定在中国开展短道速滑运动,并将其列为全国和全运会比赛项目,国际滑联也将短道速滑列为亚洲冬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短道速滑比赛场地的大小为30×60米,场地周长111.12米,直道宽不小于7米,弯道半径8米,直道长28.85米。为确保运动员的安全,赛场四周要安放泡沫防护垫。平昌冬奥会场地尺寸装备短道速滑项目用品主要由冰刀和鞋子、冰刀养护用品和防护用具组成。

根据规定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必须要穿着以下防护装备:短道速滑安全头盔、耐切割手套或皮革制成的连指手套、由防割防扎耐用材料制成的护踝、长袖长裤连身服、带有软垫的硬壳护膝、能够保护颈部动脉的护颈。冰刀短道速滑的冰刀与长道速滑的冰刀虽然从外观上看有较大的区别。

但其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短道速滑的赛道有许多弯道、倾斜角度大。一场比赛的选手人数较多,比赛时选手躲闪的次数多,滑跑的速度快,这就要求冰刀能够适应比赛的特点。和普通冰刀相比,短道速滑的冰刀更高更短,弧度更大。

这种设计使得转弯更流畅;刀托是可移动的,滑跑时选手可自行调节刀刃的位置。冰刀管必须是封闭的,刀根必须是园弧形。最小半径为10毫米。刀管最少有两点固定在鞋上,没有可动的部分。冰鞋短道速滑的冰鞋与长道速滑的冰鞋比较相似。

不过它的鞋腰更高,鞋底、前鞋帮、后跟两侧都是硬性材质,其他部位为皮制。这样冰鞋更具稳定性,滑跑时的力量更大。防切割训练比赛服由于经常在比赛中发生运动员受伤的,因此在经过多年的观察后,国际滑联研究认为。

短道速滑运动员高危险区域包括颈部、腹股部、腋部、臀部、下臂、手部、膝盖。所以国际滑联从2003年7月1日起,要求所有运动员在参加比赛的时候,必须要身穿防切割服,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头盔短道速滑选手使用硬塑料头盔来保护自己。

以免遭撞击所致的伤害。短道速滑安全头盔应符合现行的ASTM标准。头盔必须有一个规则的形状不能有突起。防切割护颈和护踝护颈和护踝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运动员的颈部和踝关节部分,他们的材质都为防切割、防刺穿的防切割材料制作而成。

护腿板护腿板主要是放在防切割服膝关节下带有软垫部位,用来保护胫骨。目前大多数护腿板都是来自于足球中的护腿板,广大短道速滑爱好者可以拿足球护腿板来使用。防切割手套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手套主要以防切割为主,其次兼顾防水性能。

所以大多数手套都会使用防切割材质并在手掌内侧挂一层胶,这样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弯道扶冰过程中避免弄湿手套。短道速滑手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动员的左手五个手指都会粘有树脂或胶质的手指扣,目的是运动员在弯道扶冰的过程中减少扶冰摩擦力。

黄大宪犯规有多狠?

黄大宪犯规狠到把刀刃抬到后面选手脸上!

众所周知,韩国短道速滑队的犯规行为处处可见,而在他们当中最狠的那一刻,肯定是犯规王黄大宪了。他不仅对外国选手下黑手,更是连自己的队友都不放过。2018年平昌冬奥会男子一千五百米的决赛现场,进入决赛的一共有九名选手。虽然韩国短道速滑的名声不是太好,但他们还是有一些实力。他们一共有两名选手进入到了决赛,分别是现在进入中国国籍的林孝俊和韩国犯规王黄大宪。

因为人数比较多,所以在比赛开始后,那些单兵作战的选手也是率先发力去抢好的位置,而有队友配合的队伍,则在后面不慢的跟滑。在比赛还剩下九圈时,韩国选手率先发力加速,两人也是直接从外道一起进行超越,并且还成功超到了一二名的位置。可想实力还是非常强劲的,虽然其他选手也加快了速度将他们超越,但他们依旧还在前三名里。就在比赛还剩下三圈时,所有选手都开始了奋力一搏,韩国选手林孝俊直接从外道超到了第一名,而在他后面的黄大宪却开始了他的常规战术。

他在进入弯道后,直接将自己的左脚高高的抬起,并且还踢到了后面选手的脸上。从镜头中可以看到,别的选手也有抬脚动作,但都是小幅度的抬起,而他直接高高的抬到了对手的脸上。他的这一行为也导致两人双双摔出赛道,虽然最后被取消了比赛成绩,但本来有望获得一枚奖牌的法国选手,却成为了最后一名。好在他胡子比较后没有被造成什么伤害,但如果国际滑联不禁止这样的行为,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选手遭受到这样的危险呢?

短道速滑和大道速滑哪个危险

短道速滑没有大道速滑危险。短道速滑起源于加拿大,当时加拿大的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常到室内冰球场上练习,随之产生了室内速度滑冰的比赛。

20世纪初,短道速滑逐渐在欧洲和美洲国家广泛开展。15年,国际滑冰联盟成立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1981年起,开始举办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

1988年,短道速滑在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被首次列为冬季奥运会表演项目,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将短道速滑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短道速滑冰刀

短道速滑的冰刀与长道速滑的冰刀虽然从外观上看有较大的区别,但其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短道速滑的赛道有许多弯道、倾斜角度大。

一场比赛的选手人数较多,比赛时选手躲闪的次数多,滑跑的速度快,这就要求冰刀能够适应比赛的特点和普通冰刀相比,短道速滑的冰刀更高更短,弧度更大,这种设计使得转弯更流畅。

刀托是可移动的,滑跑时选手可自行调节刀刃的位置,冰刀管必须是封闭的,刀根必须是圆弧形,最小半径为10毫米,刀管最少有两点固定在鞋上,没有可动的部分。

短道速滑接力赛的规则?

ISU短道速滑技术委员会组织各国部分裁判员参加了技术规则讨论会,于2014年9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会议对短道速滑的规则进行了部分修订或明确。下面对主要内容进行摘要,供冰迷们阅读和讨论。括号中的评论是本人自己加的。

起跑

起跑后第一个弯道弧顶前,如果因为碰撞、干扰导致了有运动员摔倒,裁判员和发令员可以吹停比赛,召回并宣布重滑。

(评论:此条应是针对索契冬奥会男子5000m接力出发事故的情况——起跑阶段在弯道弧顶前,由于荷兰队员的干扰导致中国队武大靖的摔倒,当值发令员Yoon Won-ho(韩国)并未吹哨召回,即使当时场上裁判认为应重滑也无法宣布,因为当时规则中是发令员召回比赛。)

起跑时运动员冰刀任何部位在起跑线上或越过起跑线,都应被判起跑犯规(false start)。值得强调的是任何时间段都不允许越线,即使越线后在准备前收回冰刀,一旦发现也要被判false start。

(评论:现在开始严格了,过去对于冰刀尖压线往往只是发令员进行警告。)

每组比赛总共只容忍1次起跑犯规(false start),第2次起跑犯规(false start)的任何运动员将被判PEN并应迅速在裁判的指引下离开冰面。

(评论:比赛只容忍一次犯规)

当发令员喊出“准备”之后,若有队员故意迟缓地做出准备姿势,导致其他运动员起跑犯规,该运动会被判“延误警告”。

(评论:可以避免某些队员故意“制造他人犯规”的行为。)

被“延误警告”的运动员如果再被警告1次,或其本人起跑犯规(false start),则该运动员被判PEN并罚下场。对其他运动员的警告不计入本组比赛的起跑犯规(false start)。

(评论:即他人被警告了,但我抢跑了,还能继续比赛,但他自己抢跑就要被判下去。)

一次起跑犯规(false start)可以是多人造成的,如果这是第2次起跑犯规(false start),相关个人都应被判PEN并罚下场。

(评论:多人同时抢跑是有可能的。)

综上,会被PEN的几种情况:

(1) 同一个人两次被警告(同一个人warning+warning=PEN)

(2) 同一个人被警告1次之后起跑犯规(同一个人warning+false start=PEN)

(3) 同一个人两次起跑犯规(同一个人false start+false start=PEN)

(4) 一次起跑犯规,紧接着任何人被警告(false start+任何人warning=PEN)

(5) 一次起跑犯规,紧接着任何人起跑犯规(false start+任何人false start=PEN)

接力比赛中以下情况导致的碰撞需要判PEN:

1.交接时,当多个代表队队员之间距离非常近、非常拥挤时,张腿的动作绊倒了其他人;

(评论:和其他队员距离太近时一定要注意交接时的腿部动作。倘若有很大的空间,为了最大程度传递速度,在保证不影响其他队员的前提下,应还是可以张腿的。)

2.在内圈滑行的队员侵犯跑道。不接棒的运动员必须一直待在标识物指明的场中地带,直道部分没有标识块,但也需要时刻处于前后两个标志块之间连线(想)内侧。

(评论:这也是索契冬奥会女子3000m接力中周洋被判犯规的原因,将过去的规则进一步强调和细化了。)

3.交棒完成的运动员必须意识到不要干扰其他队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撤离跑道。绝对不允许长时间待在弯道处。

将部分运动员判进下一轮

只有当犯规发生的时刻,被干扰的运动员处于可以晋级的位置时,才可以被判进下一轮。特殊情况下(由于其他队员的无意干扰或计圈、计时错误),即使没有犯规发生也可以判进。然而,一旦结果正式宣布,便不可更改。

召回比赛

当比赛中出现意外导致很多运动员一起摔倒了,尤其是比赛刚开始不久,裁判员应该召回比赛并宣布重滑。这样做不仅是基于安全考虑,也是为了保证比赛结果的公平性。

(评论:2002年的布拉德贝里和2014年的李坚柔恐怕以后不会再出现了。)

录像回放

当比赛有判罚时,发生碰撞的片段可以通过现场大屏幕播放给观众,此时裁判不需要去教练席告知判罚原因。在比赛进行中,不允许教练员找裁判讨论判罚,相关讨论只允许在比赛间歇期进行。

(评论:赛场上裁判的权威是不可挑战的!而且比赛结果一旦宣布就不可更改了,有什么意见可以间歇期再去提。)

领滑判定

比赛中判定两名队员的先后位置(领滑和跟滑),取领先“半个身位”的判定原则。ISU发布判罚准则的DVD,用于裁判能力训练。

(评论:2010年新颁布的“肩并肩”准则终于放弃了,“肩并肩”过于鼓励超越导致了很多危险的内道超越发生。新规则认为超越只有至少领先半个身位——肉眼看明显处于领先才能认定超越成功,否则发生的碰撞依然归咎于超越者。)

宣布比赛结束

裁判需要通过两声连续的吹哨宣布当组比赛正式结束,未完成比赛的队员本组成绩记为no time(无成绩)。裁判长吹哨宣布比赛结束后的45秒内,比完赛的运动员必须离开冰面;

(评论:主要是为了加快比赛进程,摔倒了被套圈的运动员的成绩本来就没有意义。)

积分分配制度

按照34、21、13、8、5、3、2、1的降序依次对A组运动员按名次分配积分,剩余积分依次对B组运动员按名次分配积分,直到积分分配完毕或所有队员都已分配积分。例外情况:

当A组决赛有PEN判罚或未完赛(DNF)时,被判PEN或DNF的运动员将丢失所获的本组积分,但可获得同B组第1名相同的积分;

当B组决赛有PEN判罚或未完赛(DNF)时,被判PEN或DNF的运动员不能获得积分;

未出赛(DNS)、退赛、获黄牌或红牌警告的运动员不获取积分;

当B组人数(或接力队)少于或等于2个时,B组决赛不举行,每个人(或代表队)均获得B组第1名的积分。

(评论:B组也有积分确保比赛更公平了,因为500、1000进A组决赛即前四才有积分对大多数运动员而言太难了。)

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区别

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区别在于赛道不同、比赛规则不同、装备不同、冰鞋不同。

1、赛道不同。

短道速滑的赛道长为111.12米,其中,直道长度为28.25米,弯道半径只有8米。

8米的弯道半径对运动员的弯道技术要求很高,弯道处也成为了运动员竞争最激烈的区域。速度滑冰场地相对较大,赛道最大周长为400米,最小为333.33米。与短道速滑相比,速度滑冰赛道更宽,也被叫做“大道滑冰”。

2、比赛规则不同。

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比赛一般是4名运动员同时出发,1500米及以上长距离比赛是6-8名运动员同时出发。

短道速滑场地的弯道处有黑色橡胶块作为标志线,运动员不能滑入标志线内。在直道区域可以任意滑行,不存在串道情况。速度滑冰个人赛和团体赛一般每组2名运动员同时出发,赛道分为内、外道。每滑1圈到达换道区时,内外道运动员要交换赛道。

速度滑冰,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始,新增了速度滑冰集体出发项目,运动员站成几排,每排最多6人出发,没有内外道界限。

3、装备不同。

短道速滑容易产生身体接触,运动员需要穿戴全套的防切割装备,包括安全头盔、连体服、手套、护腿板、护颈等。

速度滑冰由于滑行速度极快,运动员穿的是能够减少空气阻力的带帽连体服。除了人数较多的团体追逐、集体出发项目,一般不戴头盔。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决赛现场

4、冰鞋不同。

短道速滑的冰刀和鞋是全部固定在一起的,刀身短,而速度滑冰的冰刀与鞋只有前面是相连的,后跟是分开的,刀身比较长。

短道速滑起源

短道速滑起源于加拿大,当时加拿大的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常到室内冰球场上练习,随之产生了室内速度滑冰的比赛。20世纪初,短道速滑逐渐在欧洲和美洲国家广泛开展。

15年,国际滑冰联盟成立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1981年起,开始举办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1988年,短道速滑在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被首次列为冬季奥运会表演项目,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将短道速滑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